《法融心生活》精粹版第十偈(下)


《法融心生活》精粹版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講述 第十偈(下) 
ཅུང་ཟད་བསྟོད་ངག་ཙམ་གྱིས་དགའ་བ་དང་།། 
少許讚美話語展笑顏 
སྨད་པ་ཉུང་ངུ་ཞིག་གིས་མི་དགའ་ཞིང་།། 
僅差些微讚美即不悅 
རང་སེམས་དམ་བཅིངས་ཁོང་ཁྲོ་ལང་པ་འདི།། 
心陷落此易暴怒瞋恚 
སྟོང་གསོབ་དུ་ཤེས་སེམས་ཆོས་འཚོ་བར་རོལ།། 
明悟虛面法融心生活 

 有人讚美你的時候,你要想:「我有沒有這個功德呢?我有這麼強嗎?或許我有一點點的功德,因為請佛住世,如來加持,我的家教好、父母好,或許我有一些功德,因為我的學習能力好、工作好,有些優點是不錯的。」同時還要這麼想:「讚美我的這個人,他本身喜歡看優點吧!這對他是有好處的,我要學習。」若能這麼想的話,自己就不會生起驕傲。 同樣的,當有人說出你的缺點時,心情不要低落,因為評價你的這個人不是佛,也不是菩薩,甚至也不是一個自心自由的人,那麼他所說的看法有什麼可怕呢?有什麼差別呢?沒什麼用的。 若是他還是一直批評你的話,要看一下他是一個怎樣的人,如果他不是佛菩薩,他的批評都是無所謂的,都是假的、不對的、不準確的。因為他了解你不多,只會批評別人,這是他的口氣而已。 這時該如何修持呢?如空谷回音般的修持。當他人罵你、說你的缺點時,要把他人的聲音當成空谷回音般,佛經裡皆提及這個方法。為什麼要把對方的聲音當成空谷回音呢?因為那些批評是不真實、不存在的,他說出的事情是不存在的。 但有些凡夫眾生被說出缺點或問題之後,就認為對方所說的看法是真的,自己的價值就是這麼少,自己是一個非常不值錢的人,自己覺得很苦命。 實際上,別人罵你的時候,批評你的時候,特別是家人或親人罵你的時候,自己要處於完全無所謂的狀態,被批評的時候,不要痛苦,不要讓自己的心情變得很低落,因為你面對的是凡夫的思想,凡夫的思想是有限的,在有限的範圍裡對你的評價,都是有限的評價而已,並不具重要的意義,我們要這麼想。 可見別人非常讚美你的時候,不要太高興,自己要看一下,自己值不值得別人的讚美。如果值得的話,也隨喜自己有這個優點。自己有這個優點,自己很開心。再者,他人看到我的優點,也就是我的優點和善良影響到他人,太好了,這樣才值得自己開心。 別人說出你缺點的時候,你要想一想自己有沒有這個缺點呢?如果有的話,就要改變。缺點是不好的,缺點像毒蛇一樣,如果毒蛇隨時在你的家裡,危險性是很大的。如果你也是缺點多到難以細數的話,則是一種危險,這是不好的。 別人說出自己的優點時,一點點快樂就行了,但是要看清楚。主要是別人讚美你的時候,不要過於快樂,好像自己沒有任何問題的樣子,覺得自己很厲害。當別人說出你缺點的時候,你的心情低落到谷底,連人生的希望都沒有了。以上這兩種心態都是不好的。 例如最近外國有兩位女明星自殺,因為別人在網路上說出她們的缺點,使得這兩人連活下去的本事都沒有,就放棄生命。希望別人不要說出自己的缺點,只是一昧追求別人說出自己的優點,這是沒有必要的。 無論說優點也行,說缺點也行,一切都是差不多、差不多的。因為優點又不能吃,即使被說出缺點也不會切掉你的肉,所以都是差不多。 因為你的心裡有幻覺,所以你喜歡聽別人對你的讚美、喜歡聽別人說你的優點,但是讚美不能吃,也不能用,連一口飯也不是,一個饅頭也不是,只是你很喜歡聽而已。 但是他人說你的缺點,並不會切掉你的肉,也不會燒掉你的頭髮,只是說出你的缺點就讓你這麼辛苦,而這些都是幻覺而來的。 當別人開心讚美你的時候,你覺得很歡喜自在,卻以「我就是這麼厲害」的驕傲心來綁架自心。當他人說出你缺點的時候,就以非常痛苦的心情來窘迫自心、綑綁自心,非常痛苦、生氣,嚴重到讓自己的心情很低落,這些情況都是不好的。 遇到這些情況,應如何來看待呢?明知一切都是虛相、虛顯、虛面,是空虛的、虛假的表相。為什麼是假的呢?你想過空谷回音是真的嗎?空谷回音是假的。在空谷喊出聲音後,會有回音,但回音都是假的。 同樣的,無論別人讚美你的優點到底,或批評你的缺點到底的時候,你要想到這些話語皆如空谷回音般。那麼難道人生不需要負責任嗎?不是的,而是你的心裡不要受這些讚美或評價的影響,一切都在圓滿狀態中過日子,缺點與優點都可以享受與吸收。特別是他人說出你的缺點時,要練習享受缺點。 再強調一遍,無論他人說你的缺點或說你的優點都是虛的、假的。為什麼都是假的呢?因為都如空谷回音一樣,不起作用的。原本情器世界都是空的、假的、虛相的,所以看缺點也行,看優點也行,都是在虛相的生活中過日子。 講述於2020年3月25日 持明仁增塔欽 https://chihming8.blogspot.com/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資糧道、加行道、見道、修道、無學道

《入菩薩行論智慧品》2018年8月7日(上)

《法融心生活》精粹版第十二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