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融心生活》精粹版聞法所需之菩提心之三(二)


《法融心生活》精粹版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講述 
聞法所需之菩提心 之三(二) 

佛曾說:「現在我送食物或布施我的身體給你們,只是讓你們圓滿飽足。未來我成佛以後,會將甘露的法要講給你們聽,才能幫助你們得證解脫。」因此釋迦牟尼佛無始以來一直辛苦地行持難行能行之事。 以今天躺在醫院病床上仍在聽法的弟子來說,躺在病床上不舒服的狀態中,身體經歷手術的辛苦,如果有力氣與勇氣的話,也一樣可以發起廣大的菩提心:「我可以承擔一切眾生的痛苦,我生生世世所累積貪瞋痴煩惱為主的思想形態,這次全部一筆勾銷,同時一切眾生業及煩惱所引起的痛苦也全都一筆勾銷。」若能發起如此廣大的心,即稱為菩提心。 現在在現場靠背坐著的人,無論是想聽法、不想聽法、看似有點想聽法的人,每天都一直看電視,舒舒服服點美食來吃,有時候又嫌美食不夠好吃,一直在隨意中混日子的人,如同在天界一樣舒服自在的人,當然更應該發菩提心。 若是沒有發菩提心,也沒有出離心,連小乘的境界也達不到。若是沒有發菩提心的話,更達不到大乘修行菩薩的境界。若是學佛既沒有出離心,也沒有菩提心的話,全都會失敗,所以動機是非常重要的。 在佛教中,發心的動機是很重要。有一種人是以出離心為主,行持身口意的善根善行來學佛。而出離心是什麼呢?想到三界都是苦,輪迴也都是痛苦,因為想到人生皆苦,所以想要遠離人生皆苦的顯相世界,想要遠離這個世界就是出離心。若有出離心的話,就很划算。另一種人則是,因為此生已經得到圓滿的人身,遇到珍貴的佛法,所以一定要發起廣大的菩提心。 第一種發心是為自己,即改變自己所有的惡習與煩惱,一定要讓自己本性上所具有的法身如來盛開出來,即是先幫上自己,證悟法身如來,再以化身、報身化現一般來度化有情。 第二種發心是,每天所做的點點滴滴、動機與行為都是以自他交換的角度,以眾生為主的思想,祈願眾生離痛苦、得快樂等發心,即稱為菩提心。 菩提心的動機裡有四種心態,慈無量心,悲無量心,喜無量心,捨無量心。這四種心態加上六度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行持六度波羅蜜多,即是菩提心。 出離心的主要觀念就是我要離開輪迴,我要解脫。輪迴如同陷入蟒蛇的窩一樣的痛苦,也如同將木柴綑綁起來以火燃燒一樣的煎熬,所以我們要生起想要脫離輪迴的出離心。 若沒有菩提心,也沒有出離心,雖是學佛,卻不知道在學什麼,並不是真正的學佛,學到的都是怪怪的部分。真正的學佛要有出離心,應思惟:「我不愛輪迴,我不愛凡夫的思想,我不愛輪迴的思想,我不愛輪迴的世界,我要遠離輪迴的世界。因為輪迴世界裡所有的快樂都很短暫,所有的進步都很有限,所有的智慧都很差,所以我永遠要遠離有限無常的凡夫世界,我要究竟的快樂,要證悟究竟的解脫。」若有這種思想,即稱為出離心。 如前所述般,我等一切有情都生活在從空性展現出來的世界,但大多數的眾生並不知道空性,他們不知道這世界真實的模樣如同昨日的夢一樣,很苦、很痛苦,所以我一定要為他們著想。 首先要改變自己,而後證悟法身如來,再以法身、報身、化身三身裡的報身與化身來幫忙有情,度化有情。若具足這樣的菩提心,就是圓滿的大乘勝道。 阿羅漢是如何證悟的呢?阿羅漢行持以出離心為主的修行勝道,依靠十六行相而證悟。而佛與菩薩是如何證悟的呢?發起四無量心,行持六度究竟波羅蜜多,歷經顯宗法門與共同法門所述之三大阿僧祇劫,難行能行、難忍能忍,最終證悟究竟佛果。 以菩薩的修行道路而言,所有痛苦都是成佛的道路;以菩薩心與大乘的修行境界而言,痛苦不是壞事,痛苦也是好事,所有痛苦都是解脫道路上證悟的助緣。 很多成就者在證悟之前,都遭遇過許多問題。在碰到問題的當下,由於強大的出離心使得他們想要遠離這個世界,如理如法、一心一意地深入佛法、修持佛法、行持佛法,因而證悟究竟的境界。 從大乘佛教的角度來看,痛苦並不是痛苦。這位正躺在醫院裡的大弟子、可愛的大弟子、善良的大弟子、很珍貴的大弟子,很有智慧、很有慈悲。如果能以菩提心來思考的話,這就是一種藥。開刀也是藥,其他的治療方法也是藥。 粗部來看,一彈指有六十個剎那,這不算是很細微,在發起菩提心的剎那間,從六十個剎那裡拿出一個剎那,再行持一遍菩提心,只要其中一個刹那裡有菩提心,就能消除幾千劫的業,增加幾千劫的福報。 持明仁增塔欽 https://chihming8.blogspot.com/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資糧道、加行道、見道、修道、無學道

《入菩薩行論智慧品》2018年8月7日(上)

《法融心生活》精粹版第十二偈